褒禅山,以王安石之《游褒禅山记》而闻名于世,其中之句“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”,深深激励吾辈。
道家丹道,有内外之别,无论内外丹道,历来为道家所密,而外丹术,有江湖术士得其一二,游走民间,以致毁誉参半。再加历代帝王服以外丹,求仙不老之妄想未遂反遭身毁国灭,屡见于史书(秦之始皇、汉之举国上下、魏晋南北朝之文人士族、唐之太宗、尤其是明朝嘉靖朝直至明末红丸案、清雍正朝、不绝于史),以至于从古至今,从庙堂到民间,对外丹术,无一例外的排斥甚至打压。
以外丹术求仙长生不老,从丹经来看,几乎是99.999%的妄想,另外0.001%的记载,则属于可望不可即,等闲人,看看就当看看罢了。
而事实上,外丹术治病,其法罕,其药密,其效神,只被极少数人所涉猎掌握。当然也被很多医家置喙,尤其是朱丹溪《局方发挥》批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朱砂、砒石等金石药物之后,朱砂、砒石之类的金石之药,越来越不被医家所用,甚至连硫磺,也都只剩外用一途。
道家丹道,外丹术最先显于世间,其次是内丹,所以内丹丹经中,借鉴了很多外丹名相,如无外丹炼制经验,修习内丹术,是有些乏力的。
今夏,机缘巧合,在褒禅山旁,籍擅堪舆之术玄明师兄推演,取申日申时申位之火,开炉炼制金石类丹药。
此申日之前,日日有雨,此日之后直至炼丹结束,褒禅山日日天晴。
此即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金丹
与以往炼制的草木类丹药相比,金石类丹药的炼制,丹鼎和火候(也是立置丹炉所满足的要求)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,
- 丹鼎,以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瓷不同材料所置,以炼制不同丹药。
- 火候,不同环节的时候需要不同文武火,否则鼎裂胎堕丹走
鼎裂丹走
丹药的炼制,往往经历多个环节,每多一个环节,就多一次失败的可能,下面这个五颜六色的,看起来特别漂亮,其实是温度过高堕胎的结果。
作为对照,亮黄色的“鸡蛋饼” 才是堪用的半成品的,而五颜六色的“五花肉”不可用废药。
除了火候,还有丹鼎的固封,固封不稳,丹走药飞,留下空荡荡的丹鼎,一无所得或者留下一堆废渣
固封不妥,则严重影响成品率甚至报废,
这就是报废的丹药
投150g半成品
得130g成品,
半成品到产品的产出率130/150≈86%
越到后来,越熟悉,投250g半成品,可得240g成品
半成品到成品之间的产品率可以达到 240/250 ≈ 96% 。
以后改进: 首先,尽量避免夏天,尤其避免伏天,太热、热、热了,。相比草木类丹药,金石类对炉温有更高的苛求,但也要考照顾临炉者的感受。
其次,集我所知,用现代装置升级传统装置:丹炉测温控温,进气排风吸尘装置,耐热反应釜替代传统的丹鼎/丹罐……简言之,需要一个现代化的丹药实验室。
再次,而且夏天阴晴难测,晴雨不定,
虽有雨至,亦有友至,清茶和古琴想合,也是乐事。
此次炼丹,既非红升亦非白降,而红升白降才是外丹丹道中,最难炼化之道。
经此一事,始知丹法不易,古人不宜。既习之,且惜之。
附摘王安石之《褒禅山游记》以自励: 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。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有志矣,不随以止也,然力不足者,亦不能至也。有志与力,而又不随以怠,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。然力足以至焉,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;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此余之所得也。余于仆碑,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