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人都习惯于以农耕文明这个基础来解读,解读是对时间周期(四季)的刻画,然而那个时代,是不具备那些观测条件的,甚至准确的天文记录,也要等到秦汉才初具雏形,这也是太初历是为什么,到了西汉,被认作传统历法的开端太初历,才被制定出来。
易学体系
所以《周易》是建立在农耕比较关心的一些规律,以及对这些规律进行的进一步抽象上的形而上学?🤔
也许结论已经过时或者不准了,但是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鉴的,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本能思维的根源。
https://m.bilibili.com/video/BV1Fc411n7cR
太初历被认为是传统历法的开端,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其实是黄帝历,在黄帝历和太初历之间,还有其它五部历法,他们和黄帝历一起合成古六历。
最早的黄帝历到西汉落下闳的太初历,时间跨度接近两千五百年。
计算依据是两部历法的元年,古六历第一的黄帝历的元年是公元前2697年,西汉太初历太初元年是104年。 相差两千五百年左右。
黄帝历长什么样子呢? 开元占经这样记载黄帝历的数据:“章岁十九,章闰七,章月二百三十五”。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十九年的二百三十五月内置七润。
这个周期,和我们现在的观测数据,一模一样,是一模一样啊。
黄帝历中章动岁差数据不可知,但是岁差的证实记录已知的是到了宋朝的时候。《宋书·历下》记载的“冬至所在,岁岁微差”。这就是岁差两个字的来历。 西汉到宋朝,差不多又是一千年。
4720年前,相距太初历两千五百年前,农耕文明具备这样先进的观测技术,那是不可想象和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借用圣经的说法,这只能是“Miricle”,是“神迹”。
而八卦,世人皆知,伏羲画卦,创于三皇,而三皇要早于五帝的,皇帝在后,伏羲在前。
也就是黄帝历在后,八卦在前。
总结说来就是,以两至两分的天文观测(冬夏至和春秋分)来定四象,解释四象,虽然普通人能够接受,但是时间跨度上和天文观察的逻辑上来讲,是不成立的。
至于后世还有十二月解读十二消息卦,我认为也是有些勉强。
原因很是这样的,中国的历法,岁首放在那个月,不是像今天这样子,固定不变的,有的时候岁首在十一月,有的时候在十二月,现在都是放在一月。
岁首在几月,这个在历法和命理学都称之为月建,以寅月(历法以十二地支记月,一月为寅月,十一月为子月,十二月为丑月)为岁首,称之为建寅;也称之为建寅。 因为是时间上年首的正式标定基准,也称之为“寅正”。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朝代更迭或说要定“正朔”。实际上就是历史翻新篇的味道。
除了寅正,还有“丑正”、“正子子正”的做法,戌正(彝族)、亥正(立冬,秦朝)、子正(冬至,周朝)、丑正(商朝)、寅正。 这么一来,岁首都是在变化的。那消息卦岂不是也会随着历法变动?
所以,消息卦索性以复卦定子月为首,实际上采取了“子正”的做法,又和现代历法不一致了。 但是和周文王的周朝所用的周历子正一致的。
如果文王活在现代,十二消息卦,估计就以泰卦的寅月为首了。 这就是为什么说八卦里面,很多东西的后世解读,是不得要领的,大名鼎鼎的消息卦,就是其中之一。
那么,八卦到底在说什么? 还是得要回到道家的典籍里去才能有一半的答案。
P.S:
说到历法,现代的历法计算,利用计算机和天文数据,可以比较精确的实现计算,这方面,许剑伟 Email制作的寿星天文历非常完美的实现了。这一点。
基于此,本人做了二次增强以支持年号:各朝年号增强的寿星万年历。点我开始使用。
比如说,宋朝官定伤寒论,于治平二年诏定校勘。按图,既可检索到治平二年前后的年代信息、年号信息。